在“土味方言”中读懂中国

时间:2023-05-03人气: 栏目:原创美文

  “傈僳族是这样叫。乌鸦叫作阿南。青蛙叫作欧巴……”近段时间。短视频“我是云南的”引发各地网友竞相模仿。大家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。短视频很简单。主要由“家乡”和“方言”两部分组成。自报家门后。讲述者便开始介绍家乡有趣的方言。并借机推介家乡的特产、美景、文化等。网友们诙谐地称之为“为家乡上分”“为家乡代言”。(据7月20日《光明日报》)

  “醉里吴音相媚好”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……方言是一方水土最独特的文化符号。是特定族群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。是乡愁维系的主要载体。是抚慰远方游子思乡之情最有效的灵魂解药。“乡音。是最动人的情话”。如是比喻并不夸张。

 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。属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在目前在普通话已成为官方语言的背境下。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“乡音俚语”。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。尤其是在媒体传播方式多元化、简便化的今天。无论是地方电视台设置的方言类节目。还是自媒体博主利用短视频对方言的传播。都让很多人对自己的地域身份进行了再次认同。方言所衍生的话题也一次次引起人们的共鸣。

  短视频“我是云南的”引发各地网友竞相模仿。大家在短视频中讲出家乡方言。并借机推介家乡的特产、美景、文化、风俗等。而每条集地域归属感和语言独特性于一体的视频。都能唤起观众的带入感。林林总总的“为家乡上分”短视频给社会公众呈现的是最朴素、最原始、最本真的生活样貌。引起受众普遍的共情。毫无疑问。这种共情的背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情与乡愁。

  乡土是人们的根与魂。对于我们这个农耕文明厚重的国度而言。几乎每一个漂泊在异乡的游子。都会在心底一次次生发出对故土的眷恋。而方言则是烙在他们骨骼里的永不褪色的印记。

 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。更是文化延续的载体。幅员辽阔的中国。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话语体系。无论是河南人口中的“中”。还是陕西一出口就像在唱信天游;无论是江南地区的吴侬软语。还是带着麻辣风味的四川话……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。每种方言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。都是特定族群共同文化心理的呈现。而这些方言构成了我们共同语的根系。

  在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。在流动加剧的转型期。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。现代中国从上下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跋涉而来。而方言承载的历史和文明、风俗和文化。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。“土味方言”自然是“读懂中国”的一个窗口。

  “普通话是优雅的。如果说它是身穿正装的白领。那么方言充其量则可看作是土到骨髓里的老农。处处散发的是乡土气息。正是那种乡土气。才能让你回头望望的时候。清晰地看到生命的源头。那是生命的初始地。是乡愁永远的所在……”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的看到的这段话语。至今我还记忆犹新。

  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在“保护传承文化遗产”章节中明确提出。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。保护传承方言文化。”因此。我们需要辩证客观看待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。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。同时。利用短视频的比较优势、数字化技术。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方言传承与保护中来。在共情中守护方言的“温润如玉”。在“土味方言”中读懂中国!(樊树林)


相关文章推荐:
  • 享用“自热食品”,莫忘保护环境
  • 给山火救援志愿者发纪念章的导向意义
  • “净网”成效显著,望继续保护高压
  • 烟花爆竹禁与放,重环保也要重民俗
  • 迎接旅游复苏热潮,景区应未雨绸缪
  • 私家车备“救命神器”践行生命至上
  • 拥抱平凡的自己是生命的最大理性
  • 跨年科学演讲出圈,科普就该好玩
  • 老人视频传唱老歌谣,可贵的文化传承
  • 答好春运考卷,让群众好好过个年
  • 版权声明

  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 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    分享:

   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